【政策解读】武汉新型智慧城市“十四五”规划出炉:到2025年全面“智理”一座城
更新时间:2022-07-04
近日,《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发布。《规划》提出到2025年,通过数字化改革赋能,打造泛在协同的物联感知、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、集约共享的数据底座、智能敏捷的处理响应和惠民优政的应用场景,实现“高效办成一件事,精准服务一个人,全面智理一座城”,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全场景智慧应用建设走在全国前列,全面支撑超大规模城市治理,成为新型智慧城市标杆。
围绕城市总体定位 明确多项工作指标
《规划》围绕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、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总体定位,从基础设施、数据资源、数据政府、公共服务、城市治理、数字经济6个方面提出了32项主要指标。
武汉市政务服务与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《规划》是指导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,对于推动武汉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、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
《规划》将提扩城市大脑能力、提效智慧民生服务、提升精细治理水平等八个方面作为主要任务,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为导向,以管用实用解决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,确保市民群众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。
开发城市大脑功能 激活数据要素潜力
《规划》提出,高水平建成城市大脑,完善四大中枢平台功能,集中构建数据治理、普惠AI、区块链、可视化及低代码配置开发等组件化、平台化服务能力,打造城市共性技术赋能平台,丰富城市数字工具供给,为各区、各部门智慧城市建设集中赋能,2025年对重点领域连通率达到100%。开放人工智能中枢能力,吸引更多企业将算法和算力接入城市数据大脑,开展算法的训练,形成更多智慧应用场景。统筹构建数字孪生城市,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底座。
深化数据资源融合开放。依托城市大脑,持续汇聚整合城市各类感知数据、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,建立以市、区公共数据平台为汇聚交换平台的数据共享机制,打通省、市、区数据共享通道。以应用为导向加大数据资源市区、部门间共享力度,全面支撑应用场景建设。加速发展数字产业化,做大做强光通信、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面板、智能终端、信息网络、智能网联汽车等数字领域优势产业,大力推广光通信、北斗、光传感器等本地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应用。
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。推动人工智能、车联网、物联网等领域数据标准化采集,在城市治理、金融、卫生健康、电力、物流等重点领域,探索以数据为核心的场景和服务创新,支持打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放的创新生态,促进商业数据流通、跨区域数据互联、政企数据融合。
优化智慧民生服务 实现美好生活愿景
根据《规划》,“十四五”时期武汉市将推进民生服务“一码互联”。以提升市民服务体验为目标,针对办事、就医、出行、旅游等领域,探索开展跨领域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场景建设。结合城市建设发展,绘制武汉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“路线图”,打造智能、便捷、高效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,创新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。加快线下“一卡”线上“一码”的民生服务体系建设,构建“市民码”标准体系,打造更多“市民码”场景应用,提供生活缴费、智慧停车、公共交通出行、公积金查询等各类服务。
在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方面,完善全市养老服务综合平台,推广智慧养老应用,推进“人工智能养老实验社区”建设,实现“养老全方位、服务零距离”,每年培育1个相关产值过亿元的人工智能养老科技企业。
《规划》提出,将推进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改造,完善全市智慧体育公园、智慧足球公园、智慧健身绿道、体育智能综合体、社区智慧健身房等布局,建成“12分钟智慧健身休闲服务圈”。
提升精细治理水平 构建联动监管闭环
聚焦城市体征感知、市民诉求办理、应急事件处置等领域,《规划》提出建设城市运行管理中心,健全城市运行管理体制机制,加快城市运行体征的全量归集和分析监测,实现城市运行事件的统一指挥和协同调度,构建“两级平台、三级指挥、五级联动”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,以数字化推动城市治理理念、手段和模式创新。
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,开展路政管理、执法监督、查违控违、指挥调度、智能监管等业务应用建设,推进桥梁、燃气、环卫、户外广告、景观照明等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物联成网,提升重要市政设施安全运行监管水平,整合城市运行管理力量,实现从单一事项处置小闭环到行业联动监管大闭环,织密城市精细管理网。
围绕城市总体定位 明确多项工作指标
《规划》围绕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、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总体定位,从基础设施、数据资源、数据政府、公共服务、城市治理、数字经济6个方面提出了32项主要指标。
武汉市政务服务与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《规划》是指导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,对于推动武汉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、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
《规划》将提扩城市大脑能力、提效智慧民生服务、提升精细治理水平等八个方面作为主要任务,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为导向,以管用实用解决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,确保市民群众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。
开发城市大脑功能 激活数据要素潜力
《规划》提出,高水平建成城市大脑,完善四大中枢平台功能,集中构建数据治理、普惠AI、区块链、可视化及低代码配置开发等组件化、平台化服务能力,打造城市共性技术赋能平台,丰富城市数字工具供给,为各区、各部门智慧城市建设集中赋能,2025年对重点领域连通率达到100%。开放人工智能中枢能力,吸引更多企业将算法和算力接入城市数据大脑,开展算法的训练,形成更多智慧应用场景。统筹构建数字孪生城市,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底座。
深化数据资源融合开放。依托城市大脑,持续汇聚整合城市各类感知数据、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,建立以市、区公共数据平台为汇聚交换平台的数据共享机制,打通省、市、区数据共享通道。以应用为导向加大数据资源市区、部门间共享力度,全面支撑应用场景建设。加速发展数字产业化,做大做强光通信、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面板、智能终端、信息网络、智能网联汽车等数字领域优势产业,大力推广光通信、北斗、光传感器等本地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应用。
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。推动人工智能、车联网、物联网等领域数据标准化采集,在城市治理、金融、卫生健康、电力、物流等重点领域,探索以数据为核心的场景和服务创新,支持打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放的创新生态,促进商业数据流通、跨区域数据互联、政企数据融合。
优化智慧民生服务 实现美好生活愿景
根据《规划》,“十四五”时期武汉市将推进民生服务“一码互联”。以提升市民服务体验为目标,针对办事、就医、出行、旅游等领域,探索开展跨领域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场景建设。结合城市建设发展,绘制武汉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“路线图”,打造智能、便捷、高效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,创新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。加快线下“一卡”线上“一码”的民生服务体系建设,构建“市民码”标准体系,打造更多“市民码”场景应用,提供生活缴费、智慧停车、公共交通出行、公积金查询等各类服务。
在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方面,完善全市养老服务综合平台,推广智慧养老应用,推进“人工智能养老实验社区”建设,实现“养老全方位、服务零距离”,每年培育1个相关产值过亿元的人工智能养老科技企业。
《规划》提出,将推进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改造,完善全市智慧体育公园、智慧足球公园、智慧健身绿道、体育智能综合体、社区智慧健身房等布局,建成“12分钟智慧健身休闲服务圈”。
提升精细治理水平 构建联动监管闭环
聚焦城市体征感知、市民诉求办理、应急事件处置等领域,《规划》提出建设城市运行管理中心,健全城市运行管理体制机制,加快城市运行体征的全量归集和分析监测,实现城市运行事件的统一指挥和协同调度,构建“两级平台、三级指挥、五级联动”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,以数字化推动城市治理理念、手段和模式创新。
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,开展路政管理、执法监督、查违控违、指挥调度、智能监管等业务应用建设,推进桥梁、燃气、环卫、户外广告、景观照明等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物联成网,提升重要市政设施安全运行监管水平,整合城市运行管理力量,实现从单一事项处置小闭环到行业联动监管大闭环,织密城市精细管理网。
探索构建社区、医院、学校等标准化智慧城市管理“微单元”,与城市大脑上下互通、多级赋能,加快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。整合部署在社区的系统终端,形成“社区一平台、居民一底库”,加强社区物联网感知设施的部署和接入,向社区共享更多数据资源。
一图读懂